
中央密歇根大學學費:14789~23670美元/年
中央密歇根大學官網: http://www.cmich.edu
學校性質:公立
創辦時間:1892年
世界排名:暫無
學校人數:暫無
暫無 托福要求(分)
暫無 雅思要求(分)
暫無 SAT要求(分)
錄取率 90%
貨幣兌換流程
微信搜索“聯合貨幣”
關注公眾號
點擊“外幣兌換”
使用手機登錄
填寫訂單信息
填寫補充信息
支付-下單完成
到店取鈔
中密歇根大學一般指中央密歇根大學。中央密歇根大學(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簡稱CMU)成立于1892年,位于密歇根州中部,是美國著名的四年制公立大學,密歇根州第四大學府。被譽為全美最大的100所四年制公立大學之一,也是美國國家級大學之一。全美排名120-130位左右,新聞與世界2014年全美大學排名第190位。2015 U.S.News美國綜合大學排名194位。中密歇根大學被美國卡耐基教育進步基金會(美國最權威的教育基金會)評價為可提供博士學位的研究型大學。中密歇根大學是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委員會認證的大學之一,也被包括美國高等商學院組織在內的其它多所美國權威教育機構及委員會所承認,同時中密歇根大學也被其它許多協會所認證,如:國際商學院聯合會、全國高校音樂協會、美國化學學會、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學校設有商業管理學院,藝術交流學院,教育與人類服務學院,健康學學院,人文及社會學學院,科學技術學院六大學院。中央密歇根大學除了在地處于Mount Pleasant的主校區提供學位課程外,在密歇根州及全北美還擁有43個校區外的教學中心。
請問有大俠在密歇根州的mountain pleasant 的中央密歇根大學讀書,我想請問下這個學校的口碑和學習環境如
是Mount Pleasant不是Mountain Pleasant啦
- - 其實很一般。。。在密歇根還算可以
環境還不錯,草坪上還有小松鼠呢~
冬天挺冷
交通不太方便,只有校車,木有公交車,地鐵就更別想了。。。
學校離沃爾瑪走路大概半個小時,所以要去沃爾瑪的話得開車去~
Mount Pleasant是個小鎮,鎮上該有的還是有的。。。
只不過沒有mall,要買衣服逛商場神馬的,得開車去別的地方~
來了買輛車開開,還是挺方便的~
沒車的話,出門不太方便,但是上學放學還是沒問題的。
最近的機場是MBS,開車大概四五十分鐘吧,稍微大一點的機場是lansing機場,要一個多小時。
希望能幫到你咯
在密歇根大學讀經濟學碩士中國人有多少
美國中央密歇根大學本科有以下出名專業:會計、會計信息、廣告、藝術教育、藝術歷史、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建筑技術、咨詢、文學創作、經濟學、教育學、電機工程、工程學、金融、財政規劃、餐飲服務管理、法語、歷史、人力資源管理、水文地質學、工業和技術教育、工業管理、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室內設計、國際商務、新聞。美國中央密歇根大學碩士有以下出名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管理、國際交流、公共管理、美術、傳媒研究、電影理論與評論、工商管理、會計、管理信息系統、經濟學、金融、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化學、計算機科學、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學、放松治療法、社會學。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美國中密歇根大學,學校怎么樣???
中密西根大學由1892年建校, 是美國著名的公立學校,世界級的著名大學而不失一個十分舒適友好的學習氣氛。中密西根大學坐落于美國密西根州Mount Pleasant市,共提供200余種本科、碩士、博士等學位課程。設有商業管理學院,藝術交流學院,教育與人類服務學院,健康學學院,人文及社會學學院,科學技術學院六大學院。
學校經中北部學院聯合會NCA認證;2005年全美議會辯論賽中,中密歇根大學隊排名13位;根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中密歇根大學的“聽力學”博士項目名列前茅;“企業家雜志”在調查美國825所學院和大學項目后,認為CMU的“企業家創業”項目在美國排名前50;CMU的醫師助理,演講語言病理學,物理療法等研究生項目在USNews排名靠前。
學習和生活費用:(每年)
本科:約為23000美元。
碩士課程:約為21000美元
望采納哇咔咔~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在美國,中國知名度怎樣?在那里
您好,根據US NEWS最新排名,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位于第28位,工程類是該校的優勢專業。美國每年的學費加生活費約25-35萬;學校的獎學金主要視學生的GPA、托福、GRE成績而定,除此之外,還要看學生的其他綜合背景,如:社會活動、工作實踐經歷、研究經歷等。
中密歇根大學相當于中國什么大學?
美國中密歇根大學建于1892年,是全美第49位四年制公立大學。該校占地480英畝,在校學生28,000名,共提供200余種本科、碩士、博士等學位課程。該校設有商業管理學院,藝術交流學院,教育與人類服務學院,健康學學院,人文及社會學學院,科學技術學院六大學院。
你認為相當于中國什么大學!
美國密歇根大學畫的中國主要朝代地圖:出現了什么問題呢?
許多美國和歐洲的大學都制作有中國歷史地圖,這些地圖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客觀,有的不客觀。最近小編在網上發現了密歇根大學畫的中國主要朝代地圖,到底畫得怎么樣,我們一起來看看。
地形圖
西周的版圖,這里可能是展示的周朝各諸侯實際控制的版圖。圖中的東夷地區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控制,如山東半島雖然分封了魯、齊等大國,但是還有萊夷等東夷大國,在淮河流域有徐國等,該地圖就沒有將這些畫入版圖,具有一定的道理。這些國家可能是長期和周朝為敵的,《詩經》中就出現了許多征伐徐國的詩。不過如果從實際上控制來看,楚國也沒有實際控制,楚國國王都公然稱王了,從周昭王開始就和西周不斷戰爭。
戰國時代的地圖,是西雅圖大學畫的。從地圖上看,秦國已經占據了楚國的鄢郢之地,趙國占據了河套平原,那么這幅地圖是前278年之后的局勢。但是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前314年—前279年)已經攻破了東胡,占據了遼東地區。而地圖中的燕國版圖還沒有到達遼寧,因此出現了錯誤。其他方面沒有問題。
秦朝的版圖。這個版圖的地圖是美國廣泛使用的秦朝地圖,和中國譚其驤版本的地圖相比相差很大,也歐洲普遍的秦朝地圖也有很大差別。圖中的秦朝沒有包括云貴地區,而譚其驤的包括,這一點我認可該地圖。但是東南方面則不太贊同,該地圖沒有包括福建、江西等地,浙南等地,實際上秦朝設置有閩中郡、九江郡。圖中也沒有越南北部,秦朝在此設置有象郡。因此,該地圖不客觀,錯誤很明顯。
漢朝的版圖。該地圖和中國各個版本的地圖相差不大,不過仔細看起來依然有三個地方需要注意。一是改地圖沒有將海南島劃入,漢武帝曾經在海南島設置過珠崖、儋耳兩個郡,因此隸屬于漢朝的版圖。二是,改地圖在越南的部分只到達越南北部,漢朝在越南設置有交趾、九真、日南三個郡,可以到達越南中部。三是北部,圖上的漢朝疆域可以到達隔壁一帶,可將南匈奴地區都劃入了,可以說是勢力范圍,比中國許多地圖畫的多。
魏晉時期地圖。該地圖魏晉地圖不包括西域地區,而國內大多數的魏晉地圖包含西域地區,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魏晉曾經在西域的東部設置西域長史府,說明了能夠控制西域東部地區。但是未能控制大部分西域諸國。
唐朝巔峰時期地圖。該地圖和譚版地圖有三個區別。一譚版在漠北的范圍到達了貝加爾湖,但是該圖只畫到了瀚海都護府一帶,也就是今天外蒙古一帶;二是譚版的地圖到達了咸海、吐火羅,波斯,該地圖則畫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一線,我認為譚版的不客觀。三是,譚版西南將云南劃入,該地圖劃入了。唐朝前期,云南只是冊封了一些羈縻州,沒有實際控制,但是也可以算作勢力范圍,各有道理。
唐朝后期的地圖。和譚其驤的地圖相比,區別主要在于東北。譚其驤畫的唐朝后期地圖,包括整個東北,甚至越過了外興安嶺,上不封頂。實際上,唐朝在巔峰時期,也只能到達遼東一帶,對于黑龍江流域就鞭長莫及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安東都護府都撤銷了,遼東也被博渤海國攻占了,唐朝和東北的聯系被契丹切斷了。唐朝只是名義上冊封了渤海、室韋、黑水等都督府,不算版圖之內。
兩宋時期的版圖,基本和國內的地圖沒有區別。不過仔細看金國的版圖,就會發現問題。金國起源于黑龍江流域,對整個黑龍江地區是能夠控制的。而該地圖的金國以黑龍江為北界,顯然是有問題的,這個地圖符合俄羅斯的口味。
北宋地圖
南宋
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地圖和譚版的地圖相差太大了。譚版地圖將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都劃入了元朝的范圍,實際上元朝最北應該是成吉思汗征服的林中部落——布里亞特蒙古,主要位于貝加爾湖一帶,也就是北海。另外,該地圖的東北地區有問題,元朝曾經在黑龍江入??诘奶亓衷O置了征東元帥府,可見元朝應該控制了整個黑龍江流域。另外,該地圖的青藏高原和元朝并非一種顏色,也是錯誤的。元朝在西藏駐扎了軍隊,還設置了機構,征收賦稅,統計戶口,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控制。
蒙古帝國
元朝和四大汗國
目前還未找到該系列明清地圖。
美國西密歇根大學黑尼克國際教育中心一行到訪貴州財經大學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孫茜 肖啟迪)11月1日,美國西密歇根大學黑尼克國際教育中心亞洲主任曾纓博士到貴州財經大學西密歇根學院、國際學院訪問。貴州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全體教職工參加了此次“國際教育與禮儀交流會”。交流會由該校國際學院副院長梁林紅主持。
在交流會中,曾纓博士以介紹美國國家機構概況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中美從小學基礎教育到大學高等教育的差異。曾纓博士還跟參會人就外交禮儀與中美教育差異進行了交流與討論。參會人被曾纓博士的交流內容深深吸引。
此次交流會增加了該校教師對美國教育體系的理解,拓展了教師的國際視野。
打破全家念哈佛傳統 奧巴馬小女兒就讀密歇根大學
(原標題:打破全家念哈佛傳統!奧巴馬小女兒進密歇根大學就讀)
圖為2014年薩莎與奧巴馬夫婦的合影。(Getty Images)
海外網8月30日電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小女兒薩莎,即將在下周成為密歇根大學的新生,盡管密歇根大學未證實薩莎是否就讀,但剛結束的該校新生訓練中,已經有同學看到薩莎的身影。
2017年薩沙(左)與朋友在海邊玩(ZUMA Press)
據美國《世界日報》29日報道,奧巴馬夫婦均為哈佛大學校友,其大女兒馬莉婭正在哈佛就讀,幾乎“全家念哈佛”。然而,現在來看,薩莎將成為家庭里唯一不讀哈佛的成員。
今年6月,薩莎從私立高中畢業(《每日郵報》)
奧巴馬的兩個女兒跟著父親到白宮任職前,分別為7歲和10歲,都是芝加哥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到華盛頓后,則進入私立的賽維爾友誼學校(Sidewell Friends)續讀。
賽維爾友誼學校,是全美前50名的私立高中,被視為最受美國總統歡迎的學校之一??肆诸D和希拉里的女兒切爾西也是這所高中的校友。該學校一年學費高達4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7.7萬元)。
據底特律新聞報道,密大大三學生拉森說,最近他在學校的新生訓練看見了薩莎,“她就站在我前面,旁邊跟著一名安全人員”。
英國《每日郵報》早前也報道稱,已年滿18歲的薩莎將在秋季前往密歇根大學學習。
奧巴馬夫婦與兩個女兒(《每日郵報》)
密大發言人費茲杰洛德對此不予置評,他表示,目前無法證實任何學生的就讀與否,“學校下周才會開學,而學生正式完成注冊,還要好幾個周”。
米歇爾·奧巴馬的發言人莫拉勒斯也同樣不愿證實此事。
來源:海外網
中國經典詩詞音樂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唱響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在中國燦爛的文明中,詩詞與音樂相伴相生,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作品不僅成就了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也造就了音樂史上的不朽篇章??梢哉f,詩詞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文脈,她承載著聲音的時代印記。2018年的暖冬,由來自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藝術家、學者所組成的“華音堂藝術團”中國古詩詞音樂傳唱團隊,受到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邀請,將中國古典詩詞音樂帶進美國高校。
12月2日,與美國聽眾相約美國密歇根大學Helmut Setern Auditorium音樂廳,本場演出以古今變遷、中西對話的比較視角,呈現《詩經》、唐詩宋詞音樂、姜夔詞樂等經典作品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讓觀眾聆聽與感受到中國詩詞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內涵及其歷史的變遷。同時,表達出中國青年藝術家、學者對于傳承與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努力與嘗試,讓世界聆聽中國的聲音!
本場音樂會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林萃青(Prof. Joseph Lam)主持,青年學者黃藝鷗擔任音樂會英文導賞,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殷為杰、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劉海燕(因故未能參演)擔任主唱、青年笛簫演奏家王俊侃、青年鋼琴演奏家劉蘊以及青年琴箏演奏家茹奕、陸笑姿(因故未能參演)擔任樂器演奏,此外,更特別邀請來自美國底特律的女高音歌唱家汪潔作為特邀嘉賓。全場音樂會共演出13首中國詩詞音樂作品,從作品版本的臻選到作品新配器與新演繹,無不彰顯著該團隊對于中國古詩詞音樂深刻的學術思考、精心的藝術雕琢與創新。這也是本場音樂會的獨到之處。
音樂會以中國第一部歌詩總集《詩經》中的兩首著名作品《關雎》《鹿鳴》作為開場,并且選擇了中國歷史不同時期的三個版本的《關雎》來演繹,包括目前所見最早的《詩經》樂譜版本由南宋理學家朱熹整理保存于《風雅十二詩譜》中的版本、清代琴家王善創作的琴歌版本以及當代作曲家趙季平創作的具有藝術歌曲風格的版本,這三首作品從音樂風格、演繹到配器,都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如朱熹版本以“一字一音”的音樂風格,以琴、簫加編磬的樂器組合,在男高音歌唱家殷為杰堅定而沉穩的演唱中,營造出唐宋之際,《詩經》作為文人參與宮廷雅樂的肅穆而有力的聲音;清代琴歌的版本,以琴、簫作為樂器組合,其作品演繹的亮點在于滑音與潤腔的特色,殷為杰以質樸與自然的演繹方式,凸顯出文人吟唱詩詞的韻味;而由當代作曲家趙季平創作的版本,以鋼琴作為伴奏樂器,整首作品氣勢磅礴、跌宕起伏,殷為杰通過精雕細琢與收放自如的演繹,表達出該作品濃厚的藝術歌曲的風格。通過同一首作品的三種不同版本的對比,為觀眾搭建起由宋代—清代—當代,1000余年歷史跨度中,中國人對于先秦經典《詩經》的歷史想象以及具有時代性的音樂表達。
同樣的版本對比演繹,還有宋代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與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作品,這幾首作品古曲選擇的是18、19世紀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與《碎金詞譜》中的版本,而今曲則選擇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青主、黃自的版本,更有一首是當代作曲家創作的具有昆曲風格的作品。男高音歌唱家殷為杰演繹古曲版本,女高音歌唱家汪潔演繹20世紀作品版本,除了伴奏樂器的不同,以及男女聲音色表現力的不同之外,通過男高音偏向傳統與戲曲的表達方式與女高音偏向現代與美聲的表達方式,為我們營造出中國音樂的古今與中西的完美對話。而這種對比演繹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通過歌曲的演唱,讓觀眾體會到由清代中后期到近代社會的二三百年時間中,中國音樂的傳統與現代的差異。音樂會中還演繹了南宋姜夔的詩詞作品,其中有并不常出現在音樂會中的琴歌《古怨》,以“一琴一歌”的形式,靜靜的訴說著來自千年前文人姜夔的故事。此外,還有器樂作品琴簫合奏《關山月》、簫與鋼琴合奏《杏花天影》等,三位青年演奏家以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解讀,用器樂的載體與音色,精準地表達出中國詩詞音樂的獨特魅力。
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們被表演者的演唱與演奏深深的吸引與感動,被表演者細膩的表達與詮釋所折服,更被這種來自中國的古典詩詞音樂所震撼,演出結束掌聲雷動,觀眾久久不愿離場,于是,演員的謝幕也成為與觀眾們的有趣的互動問答環節。我想這也是本場演出另一個獨到之處,表演者的演繹是從歷史的、學術的、藝術的角度出發,引發了處于異文化語境中觀眾的好奇、思辨與對話,這并不只是一場音樂會,更是在古今的傳承與嬗變,中西的差異與交融中的一場音樂對話。中國古典詩詞音樂作為中國音樂的符號在21世紀的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光芒。(黃藝鷗)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包華石:我是熱愛中華文化的石頭
我是一顆熱愛中華文化的石頭
——對話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包華石
■本報記者 王一
很多人秉持一種所謂的“常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有本質上的不同。
但著名漢學家、藝術史家包華石并不認同:某些標榜為“先進”的觀念,并非西方文化的專屬。細細追溯西方思潮火種的由來,會發現,啟蒙的種子里亦有中國的分量。
經過多年中國藝術史和比較文化的研究,包華石跳出了中西文明對立的怪圈,也破除了歐洲中心主義對中國思想文化的誤讀:“我要做的就是從客觀的歷史出發,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p>
清華園里最美好的時光,一般是5月前后,此時春意正盛,草木勃發。往年包華石到清華大學開始系列講座的時間,正是5月初。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的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盧文超回憶:“在這個時節的園子里,舉行這樣一場場思想的盛宴,真是一件美事?!?/p>
這也代表了很多清華學生的看法。除了烏泱泱席地而坐的聽眾,還有很多學生站在教室門外聽,這是包華石講座不變的場景。而今年,這場景延伸到了線上——他的線上讀書會十分火爆,提問者眾多。
包華石喜歡穿馬甲,頗有紳士風度。他的中文既清晰又流利,聽起來根本不覺得是一個美國人在講課。無論是對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古代文獻,包華石都駕輕就熟、旁征博引,并做出獨立的判斷和解讀。他的講座不僅是思想的盛宴,也是視覺的大餐。他展示的豐富的圖畫和藝術品,讓原本有些抽象的理論和思想變得“栩栩如生”。
“包子曰”是包華石演講的開場白,他風趣地自稱“包子”,可見其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從1987年開始,為紀念中國近代史研究者約瑟夫·列文森,獎勵出版于美國的、在中國研究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出版物,美國亞洲研究協會設立了“列文森獎”。列文森獎在國際漢學界擁有重要的地位,而包華石曾兩度獲得該獎項,這在漢學家中也算罕見。他的著作《古代中國的藝術與政治表達》研究漢代的文官制度與視覺藝術的互動關系;《紋樣與人物:古典中國的裝飾、社會與自我》探討了文官制度理論的來源,中國人如何從禮制發展到法制;剛剛出版的《西中有東:前工業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從中西對歷史的不同視角出發,挖掘了英國人對中國的文官制度理論的理解和反應。
通過這三本書,包華石試圖糾正一種陳舊的偏見——“東方與西方,歐洲與亞洲,兩者不能相聚”。他認為,各個文明原本就既是齊頭并進,又各有千秋的;它們之間并非“老死不相往來”,而是你追我趕和互有借鑒,“如果把不同于自己的其他文化都視為‘他者’,那就是心胸狹隘、畫地為牢了”。
清華大學教授劉東認為,包華石一直在“為中國人民聲辯”。劉東也接著解釋,他只是在保持平和的前提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盡量客觀地講句“公道話”,可這“公道話”講得如此鮮明執著,便十分珍貴。
“作為美國漢學家,卻能跳出‘當局者迷’的怪圈,反思美國中國學的治學前提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是很了不起的”,盧文超這樣評價他。
包華石則直言:我覺得在中國很舒服,喜歡這里的風土人情,美食和好酒,而且品中國茶是每天的享受。他喜愛中國文化,熱愛中國園林,正如他的名字一般:我是一顆深愛中華文化的石頭。
埋下了一顆關注中國的種子
解放周末: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
包華石:我出生在美國一個貧困家庭,家里沒有多少書,有的那幾本也都和基督教相關,其中有奧古斯丁以及托馬斯·阿奎納的文集。當時我覺得這兩個哲學家雖然很有智慧,思想深沉,但他們的道德系統有點絕對化了。他們認為,人人必定信仰某種教條,行為稍微不完善就算是犯罪了,大家都要一心一意地服從。
過了幾年,美國開始經歷“中國熱”,到處都可以買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書,包括哲學與詩詞的譯文。我15歲時就買了一本《莊子》的譯文,相比之下覺得他的思想非常開放,觀點也比較合理——沒有人能夠達到十分完善的境界,也沒有什么上帝可以判決人的行為是否完善,大家都需要用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那之后,我對中國文化就一直都很有興趣。
解放周末:那時的“中國熱”給美國民眾的思想帶來了哪些影響?
包華石:自從19世紀以來,西方知識分子都鼓吹西方的民主與科學讓我們獲得理性、和平的社會。但顯然,世界大戰讓大家意識到事實可能并不是這樣。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熱”乃至“亞洲熱”的到來,西方的年輕人開始對東方的思想感興趣,特別是文學家、畫家、哲學家等的思想,有關亞洲思想與文化的書籍也變得流行起來,為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解放周末:也是在那時,您決定選擇中國史研究作為終身職業?
包華石:那時的閱讀算是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關注中國歷史的種子。接著,上高中時,我的歷史老師勸我:“你雖然是平民區長大的,但一定要讀大學?!鄙狭舜髮W以后,他也鼓勵我以歷史學為專業。之后,我到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藝術史系的指導教授就問我要研究歐洲還是亞洲藝術史,我說亞洲。他又問,中國的還是日本的?我說中國的。然后他說,那你必須學習中文。所以研究生第一年我就開始學習中文了,學了之后覺得這種語言很有邏輯性,之后便開始了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
解放周末:您為什么自稱“包子”?
包華石: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老師講課時一個常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讓學生們放松。所以我自稱“包子”,同學們都覺得很有意思,也就更愿意參與課堂上的討論。使用這個稱呼的另一個用意是,我講課主要使用原始資料,幻燈片上都是古代的文獻原文,或是哲學家著作的摘錄,或是奏疏詔書的段落,也可能是圖畫?!鞍釉弧闭f明了我自己對這些文本的分析。
解放周末:中國文化在哪些方面影響過您?
包華石:如果說中國文化對我有什么影響,那恐怕太復雜,一時很難說清楚。我從中得到的可貴心得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也曾提到的。他說,中國人很可貴而且很有效的一個習慣是,拋棄教條而重視實際可用的政策。換句話說,自古以來很多中國的思想家、文學家都認為做事就應該實事求是。那是他40年來學習中國文化的心得,而我也非常同意。
解放周末:您覺得,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有哪些觀念對當今世界仍有意義?
包華石:我總結了幾點。
首先是名實相符的道理。比如,把官位看作一種合同而不是個人特權,職能是臨時的,要看官員能否履行義務。古時所謂的“天命”是同樣的道理?!疤烀笔桥R時的,君王施行仁政,就有了施政權力。這些基本觀念與歐洲傳統的世襲特權十分不同。
上述道理更深層的前提是,權力要依賴于事實。假如官員的行為超越了管轄權的話,就會被視為“瀆職”而遭到免職。怎么判斷他超越了管轄權呢?實事求是。到現在為止,美國還有不少人不懂這個道理,施政權力被想象為一種特權,所以即使警察超越了他的管轄權,也不算犯罪。
其次,政治的標準是“得民心”——孟子曰:“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所謂“民主”的基本道理都包含在這句話里。
最后是世俗的道德系統。既然沒有宇宙之外的“主宰”,所以我們人類必須擔負建立道德系統的責任。宋代的思想家推知,政府的責任同樣也是促進生命,特別是人民的生命。那么,如果行政權力徇私,那一定會傷害老百姓的生存能力,而這是違背“天地之心”的。從這個道理出發,他們就得出了公與私的區別,“惟職當于事則知所以為民,職浮于事則徒知所以自為而已”。
唯一的辦法是促成更開明的視野
解放周末:您是美國漢學家,在研究中國文化時,卻能跳出“當局者迷”的怪圈,這是怎么做到的?
包華石:我讀研究生時正值冷戰時期。當時漢學家的任務主要是將中國歷史上的先進發展貶低為孔孟文化的死板落后。我一直覺得這么做有點兒沒道理。
我芝加哥大學的導師也勸我們要用平衡的標準品評古人的成就,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譬如,當時研究歐洲美術史的學者都鼓吹法國畫家庫爾貝以大規模的圖畫描繪勞動人民的辛苦勞動是偉大的事。那么,北宋畫家李唐的《灸艾圖》也該算是偉大的事,不是嗎?我讀了柳宗元的《封建論》后就問自己,伏爾泰批判歐洲封建制的時候,歐洲歷史學家是如何評價的?那我們該同樣地評價柳宗元對封建制的批判,絕不能雙重標準。歷史學家一旦接受了平等的標準,很多事情就清楚多了。
此外,不該將歷史上的變化(新現象、術語、社會實踐等)視為理所當然,或者說“我們中國人(或西方人)本來如此”。在歷史和文化的演變中,沒有什么是完全偶然性的變化。
譬如漢文帝的詔書寫道:“法害于人,是法為暴也?!睔W美的漢學家仿佛都沒有注意到這句話,但此言論實際上是革命性的。其一,詔書承認官方的號令有時不合法,不是絕對的。這個看法與當時歐洲各國的完全不同。在歐洲,君權神授,君主是不會犯錯的(中古中國也有類似情況)。其二,詔書確立了一個比皇帝還要高的標準,即凡是傷害人民的法律都是暴政。一個國家必須先建立這兩種原則,才能開始實行分權制衡。19世紀以前,歐洲國家沒有建立這種原則,也沒有實行分權制衡。我之所以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我沒有將詔書的內容視為理所當然。
解放周末:所以,正如劉東教授所說,您站在公正立場,為中國人民聲辯。
包華石:劉東教授的肯定讓我很高興,對我來說這是很有分量的一句話。不過,這不意味著“為中國人民聲辯”是我的主要目的,我的目的只是希望多多闡明人類歷史演變中的根本動態。我覺得,為了追求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是比較歷史的研究。歷史上最發達的文明大概就是歐洲和中國了,所以不如就它們進行比較。然而,比較必須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不然研究的結果不會可靠。
遺憾的是,我發現很多的漢學家偏于使用雙重標準進行比較。這么做的目的大概是為了保證無論實際的歷史情況如何,西方始終都是最先進的、最優秀的文明。這種情況類似于法官施行審判的時候,如果有的法官有種族歧視,那么對某些膚色的人來說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其他法官能冷靜地審查證據,從某種角度說,這是在聲辯,但其實他只是從公平的立場做出判決。
解放周末:相較于現實生活中所謂的“先見之明”,歷史研究者則往往是“后見之明”,即已知歷史的結局,再向前推斷歷史進程。您認為應該如何擺脫當代視角造成的歷史誤讀?
包華石:我自己的“誤讀”也有不少,我當然不能只批評前輩的成就。
每一代學者都需要重新思考流傳至今的宏大敘事。如果敘事內在的邏輯傾向于說明為何一方比另一方優秀,或者某一方的偉大,那我們都應該加以懷疑,這是一點。第二點,不該從現在的立場回看古代。比如,倘若要品評宋代的新發展,我們的立場應該是宋代以前的時代,不要以當代標準評估古人的價值。第三點,要注意人類在歷史上未曾有任何十分完善的制度。冷戰時期漢學家往往認為,如果古代中國的制度不完美,那它就一點價值都沒有,當然這是有意為之。同時代研究歐洲的歷史學家就不會接受那么嚴格的標準,相反,對他們來講,任何細微的進步都算是偉大的成就。這又是雙重標準的問題。
解放周末:有學者認為,中國與西方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認知差異,因為這是兩種基本上為異質的文明。是否只有將不同的文明進行“通分”,找到統一的歷史標尺,才能尋覓到歷史發展的主要方向?
包華石:雖然現在的漢學家比以往客觀得多,但到現在為止,有一些海外漢學家還是會歪曲中國歷史的材料來鼓吹西方偉大。
關于“認知差異”的問題,我一直都強調,一般來說,所謂的“西方”特征可以在中國歷史中找得到,而所謂的“中國”特征也可以在西方文明中找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至少四百年來中西的文化交流越來越繁復。雖然回顧歷史也可以看得出一些認知差異,但這些差異不是本質性的,只是文化資源以及一些歷史上的趨勢或習慣。原則上,文化資源都是可以交換、可以學習、可以運用的,只不過一直到現在,有些趨勢還有遺留。
現在,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愈發重要,中國又開始不知不覺地威脅到了歐美統治者的自我價值感。但民族主義無法回應民族主義,唯一的辦法是促成更開明的視野,鼓勵講道理的知識分子共同地破解人類所面對的挑戰。
文化交流應是歷史演變中的常態
解放周末:您是從藝術史進入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藝術史的學術背景,為您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怎樣的幫助?
包華石:藝術品本身是原始資料。為了創造藝術品,有人會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也有人要付出很多時間、思考和勞力。所以,文物的存在不可能是偶然的。據此,我們可以以任何文物為出發點進入社會歷史的研究。為什么當時有人愿意承受那么大的負擔?對他有什么好處?從藝術品本身的制造和造型來看,我們能否推知他有怎樣的預期?
我舉個例子。在宋代的詩詞里,麻雀常常被視為老百姓的喻體。在不少宋代的圖畫中,我們也看到遭受冬寒的麻雀,其中有的麻雀很明顯地正在啁啾,那是說明老百姓正在抱怨或抗議。宋朝的登聞鼓院是民意反饋的正常渠道,而宋代的圖畫驗證了民意反饋的存在,告訴我們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是一項公共議題,可以在詩詞里或者藝術中表達出來。在當時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這樣的做法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沒有人會通過這種方式來反饋民意,這就與歷史事實掛鉤了。
解放周末:在您的著作或演講中,您使用了大量視覺材料,如歐洲肖像畫、版畫、印刷小冊子和中國園林、山水畫、石刻、扇面等。某一時代視覺藝術的普遍特征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認知?
包華石:古今中外,文學題材的發展通常比視覺藝術要快。杜甫早就用詩歌表露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場面。到了宋朝,我們才能看到有關的繪畫題材。其原因是,抽象的政治概念一般需要先成為普及化的議題才會表現為圖畫。因此,圖畫可以證明某種議題或者政治概念,到了什么時候才開始普及化。
譬如,以英國為例,大家歷來會將財富和身份融合在一起,并將身份與施政權融合在一起。貴族是有錢人,也是身份高的人,所以也是最具有資格施政的人。如果當時的畫家需要表現某人有施政權,他只要描繪出他的高貴面貌就行了。歐洲各國也都是如此。所以,在19世紀以前,貴族肖像畫是最常見的一種繪畫題材。
不過,一些中國思想家(墨子、管子、韓非子等人)很早就意識到施政權與財富或身份毫無關系。在中國的文官制度理論中,施政權處于官職的職能中,與官吏的財富或身份無關。雖然中古中國施政權是與高貴身份混合在一起的(這種想法可以在敦煌的壁畫上得到驗證),但是到了宋代,我們在圖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連皇帝的肖像畫也一點都不富麗堂皇。從神宗皇帝的肖像畫中,我們能看他的服裝是單色的,沒什么織錦紋飾;他所謂的“寶座”是普通木制的、沒有雕刻的椅子;他沒有戴王冠,而是戴了官帽。我們在宋代奏章中發現,任官的權力不來自皇帝而是來自天下。同樣,描繪“丙吉問?!钡乃未鷪D畫將丞相丙吉的服裝、姿勢、舉止等描繪得非常普通,與一般百姓無異。如果宋人缺乏理解“職能”這一抽象概念的認知力,這些藝術品根本不可能存在。相應地,在英國歷史上,只有到了18世紀,畫家才開始將施政權與身份區分清楚。
因此,我相信藝術的制造過程、造型以及內容都不是偶然的。藝術品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經濟制度和社會實踐分不開的。
解放周末:不僅藝術品可以表達思想,建筑、園林也是一種觀念表達。以宋代園林為例,您覺得它體現了哪些自然觀念?
包華石:園林與自然之間是緊密關聯的。
古今中外,以宇宙觀來說,只有兩種可能性,即一元論和二元論。后者的第二個“元”一般指上帝,因此,二元論的設想是宇宙之外還有上帝。而在中國,莊子早就說過,即使有上帝,我們無法與之溝通,那不就等于沒有上帝一樣嗎?所以,中國哲學家一直都以一元論作為宇宙觀念的基本前提。在一元論的宇宙中,沒什么上帝,也沒什么絕對真實的觀點,每個人的觀點都是有價值的。白居易可以說是自然園林的開辟者之一,他寫得非常清楚(引用《左傳》):“一人一心,萬人萬心?!薄靶摹憋@然是“看法”的意思。中國的園林體現的是人類的自然狀態。
解放周末:您希望更多西方人知道中國園林、中華文化的狀態。
包華石:我認為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東方或西方文化的特質。雖然中國與歐洲的傳統原來有些差異,但不是本質性的。要強調的是,在歷史的演變當中,文化交流應該是常態。
比如,中國的園林不是幾何性的,所以它就是不規則的;而不規則的園林可以包容很多不同的景色和視野。在歐洲,貴族統治開始瓦解以后,不規則的園林設計也逐漸取代了幾何性的構造。18世紀,英國人逐漸掌握了平等的原則,最后他們形成的平等主義運用了不少中國來的觀念和術語。當然,中國人同時也向歐洲人學習了很多科學方面的知識。
包華石
漢學家、藝術史家,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藝術與文化教授、前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專攻中國藝術史和比較文化研究。著有《古代中國的藝術與政治表達》(獲1993年列文森獎),《紋樣與人物:古典中國的裝飾、社會與自我》(獲2008年列文森獎),《西中有東:前工業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