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問答:人民幣比美元匯率

介道人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由什么決定的

由于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主要還是由境內交易決定的。 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照一攬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因此,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主要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同時又是有管理的,表現在人民幣和外幣之間的兌換有管理,結售匯交易需要符合外管政策的相關規定,結售匯交易以客戶實需原則為基礎,同時央行對人民幣匯率也會進行調控。 人民幣匯率目前是浮動的,其價格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產生的,外匯交易中心的參與機構主要是大的金融機構,交易的資金來源是各大銀行的客戶通過銀行做的結售匯業務,客戶的所有結售匯交易頭寸匯集各大銀行的總行,總行交易部門將多余的頭寸通過外匯交易中心進行平盤。當所有交易會員的買賣頭寸的方向都相同時,會導致匯率變動過大,這時央行會入市接盤,以穩定人民幣匯率。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從每日上午9點半到下午4點半為交易時間,因此在這段時間,美元和人民幣匯率是變動的。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離岸市場也推出了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交易,離岸市場交易較境內市場更加市場化,但人民幣定價權仍控制在境內市場。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太皓鉤

為什么銀行里人民幣換美金的匯率比美金換人民幣高

銀行有買入價,賣出價,這個是不同的,如果你是拿現金USD去銀行兌換人民幣,匯率肯定比官方公布的稍為低些,如果你在在網上自動結算,他們是按中間價算給你的,比你直接拿現金到銀行兌換要劃算的多?!皡R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石慧

人民幣兌美元的歷史最高點比例是多少?什么時候?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于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于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于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于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于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于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并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于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采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于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于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于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折合比率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幣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采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于是外貿系統采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采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占比重較大的外幣,并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并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于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于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并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后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于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并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制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并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于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后者主要適用于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并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并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并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后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并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并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并,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并軌后,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后,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并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準,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后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后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采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后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后將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于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并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參考資料:建國以來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演變歷程與現狀分析,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 董登新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何影

美金和人民幣相差多少?

這是中行即期外匯牌價:http://www.boc.cn/sourcedb/whpj/根據今日外匯牌價,100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03.11(現鈔買入價)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雷火系

美元為什么比人民幣貴

匯率就是財富的比值通俗一點的陳述就是很久以前,A國和B國相互貿易往來,都是用貴金屬做貨幣,假如都是成色一樣的金幣做貨幣,那么,就不存在兌換的問題,匯率就是1:1后來A國想了壞點子,把黃金的成色全都換成了原來的一般,那么B國的商人也不傻,他們到A國來兌換的時候就一個B幣換2個A幣,這樣匯率就是2:1,于是就產生了匯率的概念。后來,時代在發展啊,到了紙幣時代了,那一張破紙值什么錢啊,其實啊,紙幣是國家信用,那國家信用靠什么來支撐呢?一是靠國家所擁有的財富,二靠政局的穩定與否,簡單的理解所有貨幣價值=國家財富價值,那么匯率就是以下公式;匯率=A國財富價值/B國財富價值=A國單位貨幣價值/B單位國貨幣價值貨單位幣價值=國家財富/單位貨幣數量看什么影響匯率,就看什么影響國家財富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AB兩國要相互貿易哦,不可以閉關鎖國嘛,A國從B國年底一盤算,掙了錢,貿易順差。那么就是A國財富增加,B國財富減少,那么比如影響到匯率的變動,導致貨幣價值提高,即A幣更值錢,反之變理解二、國民收入。比如年底一盤算,AB兩國貿易收支相等,大家都沒有賺到,但是A國人們勤勞無比,GDP猛增,而B國能就發展不利,GDP沒有變。那么就是A國為自己創造了的財富,單位貨幣數量也沒變,導致單位貨幣價值提高,匯率發生變化。A幣走強,更加值錢了。反之便可理解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比如年底一盤算,AB兩國貿易收支相等,大家都沒有賺到,AB兩國的國家財富也沒有變化,可是A國人民銀行腦袋一發熱,把市場的貨幣量提高了一倍,就是說單位貨幣數量增加一倍,自然就是通貨膨脹拉,那直接導致單位貨幣價值變成原來的1/2,錢不值錢了,那么導致匯率發生變動,A幣走低,匯率也走低,反之就理解四,利率水平的差異。假如AB所有情況都一樣,但是A國利率比B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B國人為了獲的高利息,把錢到存到A國去了。以較少的利息獲得較大的財富增加,導致單位貨幣價值提高,匯率發生變動,A幣走強,匯率走高。反之便可理解五,政治局面和社會是否穩定,這個很容易理解,社會動蕩,導致財富消失和外逃,社會財富減少,單位貨幣價值減少,匯率發生變動。PS:自由浮動匯率是向樓上說的這樣決定的它體現了完全由市場供求因素決定的貨幣匯率但是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采用自由浮動匯率還有受官方管制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臟臟浮動)或爬行釘住匯率制(crawling peg)爬行釘住匯率制(crawling peg)是視通貨膨脹情況,允許貨幣逐漸升值或貶值的一種匯率制度。在此制度下,平時匯率是固定不變的,但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定,必要時可每個一段時間作微小的調整。骯臟互動匯率制/有管理浮動匯率制(dirty float/managed float)指一種官方不公開匯率目標的匯率制度。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以使匯率維持在其不公開的目標水平,而目標水平可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日本 中國 新加坡等國均采用非自由浮動匯率制而美國 歐盟的貨幣也并非就是完全自由浮動理論上供求決定了市場價格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玄關一渡

人民幣和美金匯率多少

2017年12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上漲138點,報6.5683。1人民幣=0.1525美元,1美元=6.5578人民幣匯率波動原因:2018年我國會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一定范圍內的市場波動將是正?,F象,預計明年人民幣匯率很可能在6.40至6.80區間波動。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袁崇煥

現在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是怎么算的?

您可以參考招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查看,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準。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后點擊"查看歷史"。注:100外幣兌人民幣。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毛蕭

為什么人民幣比美元便宜呢

匯率就是財富的比值通俗一點的陳述就是很久以前,A國和B國相互貿易往來,都是用貴金屬做貨幣,假如都是成色一樣的金幣做貨幣,那么,就不存在兌換的問題,匯率就是1:1后來A國想了壞點子,把黃金的成色全都換成了原來的一般,那么B國的商人也不傻,他們到A國來兌換的時候就一個B幣換2個A幣,這樣匯率就是2:1,于是就產生了匯率的概念。后來,時代在發展啊,到了紙幣時代了,那一張破紙值什么錢啊,其實啊,紙幣是國家信用,那國家信用靠什么來支撐呢?一是靠國家所擁有的財富,二靠政局的穩定與否,簡單的理解所有貨幣價值=國家財富價值,那么匯率就是以下公式;匯率=A國財富價值/B國財富價值=A國單位貨幣價值/B單位國貨幣價值貨單位幣價值=國家財富/單位貨幣數量看什么影響匯率,就看什么影響國家財富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AB兩國要相互貿易哦,不可以閉關鎖國嘛,A國從B國年底一盤算,掙了錢,貿易順差。那么就是A國財富增加,B國財富減少,那么比如影響到匯率的變動,導致貨幣價值提高,即A幣更值錢,反之變理解二、國民收入。比如年底一盤算,AB兩國貿易收支相等,大家都沒有賺到,但是A國人們勤勞無比,GDP猛增,而B國能就發展不利,GDP沒有變。那么就是A國為自己創造了的財富,單位貨幣數量也沒變,導致單位貨幣價值提高,匯率發生變化。A幣走強,更加值錢了。反之便可理解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比如年底一盤算,AB兩國貿易收支相等,大家都沒有賺到,AB兩國的國家財富也沒有變化,可是A國人民銀行腦袋一發熱,把市場的貨幣量提高了一倍,就是說單位貨幣數量增加一倍,自然就是通貨膨脹拉,那直接導致單位貨幣價值變成原來的1/2,錢不值錢了,那么導致匯率發生變動,A幣走低,匯率也走低,反之就理解四,利率水平的差異。假如AB所有情況都一樣,但是A國利率比B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B國人為了獲的高利息,把錢到存到A國去了。以較少的利息獲得較大的財富增加,導致單位貨幣價值提高,匯率發生變動,A幣走強,匯率走高。反之便可理解五,政治局面和社會是否穩定,這個很容易理解,社會動蕩,導致財富消失和外逃,社會財富減少,單位貨幣價值減少,匯率發生變動。PS:自由浮動匯率是向樓上說的這樣決定的它體現了完全由市場供求因素決定的貨幣匯率但是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采用自由浮動匯率還有受官方管制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臟臟浮動)或爬行釘住匯率制(crawling peg)爬行釘住匯率制(crawling peg)是視通貨膨脹情況,允許貨幣逐漸升值或貶值的一種匯率制度。在此制度下,平時匯率是固定不變的,但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定,必要時可每個一段時間作微小的調整。骯臟互動匯率制/有管理浮動匯率制(dirty float/managed float)指一種官方不公開匯率目標的匯率制度。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以使匯率維持在其不公開的目標水平,而目標水平可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日本 中國 新加坡等國均采用非自由浮動匯率制而美國 歐盟的貨幣也并非就是完全自由浮動理論上供求決定了市場價格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提賦

人民幣對美元與人民幣兌美元有什么區別?

1人民幣元=0.1447美元1美元=6.9102人民幣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0.1447 意思是1人民幣可以兌換0.1447美元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6.9102 意思是1美元可以兌換6.9102人民幣。

匯率中的“對”的意思就是兌換的意思,比如人民幣對美元就是說人民幣兌換美元,反之,就是美元兌換人民幣。

擴展資料:

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國普遍采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是各國或國際社會對于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

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匯率

推薦
不推薦
展開
收起
查看更多答案
收起
欧美激欧美啪啪片SM,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